搭建现代农业供应链网络平台 构建泛农业服务生态系统
2020-02-12 20:49:30

河北省农业经济商会

引言

农业供应链是农业现代化的直接产物。在传统的小农经济中,自给自足的小农户集生产和消费于一体。随着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组织化的推进,农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出现了供应链的概念。因此,典型的农业供应链包含产前生产资料采购、产中种养殖和产后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链条中参与者包括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物流企业、大型批发配送中心等多个主体。由此,农业供应链也成为农户等弱势群体与新型经营主体、核心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桥梁,能够有效促进小农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农业供应链的基础上,通过对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挖掘,利用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关系,可提高供应链其他成员的信用能力,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产业链中弱势群体的信贷可得性,农业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吴本健等,2018)。

数字科技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重塑了农业供应链的经营模式,也为金融行业带来巨变,推动数字金融飞速发展。两者冲击之下,农业供应链金融蓬勃发展。宋华、陈思洁(2016)将产业链金融发展分为1.0、2.0和互联网时代,从产业链金融的结构、流程和要素三方面,揭示互联网产业链金融的特征。姚博(2017)认为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链为依托,以交易环节为重点,以资金调配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保证,将金融服务在整条供应链全面展开。也有学者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龙头企业将选择自建、控股或者参股P2P平台的方式,参与农业供应链金融,促使核心企业开办金融业务的动力增加(唐齐鸣等,2019)。还有学者针对具体的产品展开分析,如对大北农的农富贷、京东的京东贷(王刚贞、江光辉,2017)、新希望的希望金融(罗兴等,2018)进行分析。但在数字科技的冲击下,农业供应链如何改变?农业供应链金融如何运作及存在哪些运作模式?未来应如何发展和完善?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数字科技时代农业供应链的基本逻辑

数字科技时代的农业供应链包含三部分内容。

(一) 搭建现代农业供应链网络平台

数字科技介入农业产业链,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入供应链中,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价格及食品安全等信息管理系统。将农户、中间商、新型经营主体及终端客户等供应链各节点成员,融入到统一系统中,实现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实时跟踪监控和全程管理,建立更广义的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信息共享。

大北农集团围绕“猪”产业链进行了诸多尝试。在养殖环节,设立线上“养猪学院”,借助互联网提供养猪专业课程及“疾病诊断系统”,通过线上远程系统聘请兽医,帮助养殖户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数据库,分析全国及各地区疫情发病情况,及时进行提醒。在采购环节,建立集采购、销售、生产、追溯、物流、财务和日常管理为一体的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包括客户OA系统、客户进销账系统和猪管网,所有的采购交易信息均可在平台上进行。在销售环节,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将养猪场、饲料、原材料、屠宰场、动保企业、设备厂商联系在一起,平台包括饲料、兽药和疫苗的采购以及生猪的买卖,基于交易数据,大北农形成全国数据量最大的猪相关报价平台,建立了大北农猪价指数。

(二) 获得现代农业供应链数据信息

现代农业供应链网络平台的发展,为供应链数据的收集提供了基础,令农业供应链呈现智能化和数字化特征,农业供应链大数据逐步建立。农业生产数据包括土壤、水肥、营养、气候等一系列生长和成长数据信息,农业销售数据记录了从生产者到销售者最终到消费者所有可收集到的农业供应链数据,各环节及各参与主体的数据变成可利用的电子资源。同时采用区块链记账的新模式,保证数据不可篡改,能相互印证数据的可信度,将大大提高农业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大数据机制的构建。2015年,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2015〕6号),提出在2016年开展试点,希望以“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为抓手,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的供应链、生物链、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各省也非常重视农业供应链信息化的建设,如2018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启动了“全省农业金融服务项目”,提出了农业大数据与金融科技服务相融合的思路,诸多企业开始从事农业大数据的开发与运用。

(三) 构建泛农业供应链服务生态系统

数字科技的发展强化了产业之间的跨界和融合,农业供应链服务范围甚至突破了供应链本身。线上将农产品上行、农资与消费品下行及农民日常生活、社交等连接在一起,通过软件、平台等多重路径,提供一揽子、综合化的服务方案;线下结合生活场景,与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金融便利店以及服务站相连接,形成“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延伸服务半径。

如邮政储蓄银行依托线上邮乐网、线下邮政农村窗口和“邮乐购”店,打造了集网络代购、平台批销、农产品返城、普惠金融、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电商和金融生态链(胡孝辉等,2016)。截至2018年底,邮乐购站点累计达到46万个,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2.4%。再如蚂蚁金服与县级政府合作共建“三农”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县域居民在支付宝“城市服务”频道开立本地“普惠金融+智慧县域”平台,免费提供便民生活服务,接入智慧政务服务接口,让县域百姓享受到便利的“互联网+公共”服务。

数字科技时代农业供应链金融运作基本模式

传统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开发围绕核心企业展开,因为核心企业掌握产业链的关键信息,能缓解金融机构与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且通过应收应付关系,能控制资金流与物流,对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形成有效制约,降低运营成本。如在产业链金融中,金融机构针对种养殖户发放贷款时,往往需核心企业提供担保。

在数字科技时代,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手段更加丰富。一是在贷款发放前,数字科技能降低与借款人之间的事前信息不对称,有效规避逆向选择。现代农业供应链数据能够将供应链中线下难以量化的信息,转化为可为信贷服务提供支撑的信用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借款者的信用状态进行精确判断,缓解与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准确评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减少对核心企业的依赖,增强服务的深度。同时,这也将更加广泛地惠及到供应链金融的诸多客户,尤其是处在弱势地位的中小客户,扩大服务的广度。二是在贷款发放后,数字科技缓解了借款者的事后道德风险。传统供应链金融需考虑资金在不同主体之间结算时易出现的挪作他用和恶意违规问题,但金融科技使事后资金结算实现电子化,区块链技术保证了资金封闭运行,这些措施有效地管控了贷款风险,降低了道德风险。

数字金融的发展,也令农业供应链金融参加主体更加多元化。基于数字科技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可归纳为三种。

(一)传统银行主导型农业供应链模式

商业银行一直是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在数字科技时代,银行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与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银行电商结合,提供线上线下支付结算服务,帮助企业建立信息系统,并在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对供应链内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实现借款、放贷和还款的全线上流程。如农业银行通过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电商平台和“农银惠农e通”平台,构建了“核心企业+各级经销商+惠农通服务+农户”的供应链生态体系,基于对历史交易数据的分析,向符合条件的订单农户、终端商户发放“农银惠农e贷”(见图1)。

银行也可与外部平台合作,结合企业日常运行管理或各类平台数据,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把握供应链关键环节,提供供应链金融支持。如光大银行发现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的会员在进行粮食竞价交易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短期融资需求,由此结合粮食交易供应链特征,开发了“阳光e粮贷”,有效满足了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的短期资金需求。

传统银行主导型下农业供应金融的实施,在提供农业融资服务的同时,能够扩大客户群体,向产业链中的农户或商户交叉销售理财产品,带动存款、非利息收入等其他指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但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供应链相关信息的能力还需提升,相关机制还需完善。

(二)大型“三农”服务商主导型农业供应链模式

传统农业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是信息的掌握方,也是风控的关键,但由于缺乏融资渠道,需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完成供应链金融的环节。数字金融尤其是P2P平台的兴起,提供了资金来源的新渠道,使龙头企业可取代传统金融机构,直接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如以村村乐、大北农、新希望等大型农业企业为代表的农业核心企业,纷纷通过自身成立线上平台或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建立战略合作的方式,直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产融结合,有效解决了整个供应链的资金周转问题(见图2)。

龙头企业提供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也增加了供应链上的客户粘度。生产环节提供金融服务,在促进主体农户和企业发展的同时,能进一步反哺核心企业的发展。同时,在产业链上游实现了农户和核心企业的对接,在下游实现了核心企业和经销者的对接,最终促进整体供应链的价值提升。

新希望集团于2015年成立希望金融P2P平台,平台从网络筹集资金,依托集团的生猪、饲料等产业,为集团产业链中客户提供信贷和资金支持,截至2019年5月末,已成交103亿元,在实现自身P2P平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集团产业链的壮大。

大型“三农”服务商主导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充分发挥了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参与主体的积极联动作用,疏通了产业链的信息流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但农业核心企业选择自建线上平台,往往面临着成本较高、发展速度缓慢等问题,而选择与第三方合作建立,则对第三方线上平台管理的要求较高。

(三)电商综合平台主导型农业供应链模式

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进入农村市场,电商平台通过庞大的供应商资源、海量的交易数据资源及自建的物流网络,成为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一体的平台,实则承担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功能。由此,电商平台成为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主体,通过平台大数据对农业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利用平台实现供应链内部的资金闭环流动。同时,电商平台还引入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更丰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见图3)。

蚂蚁金服以农业供应链为突破口,在传统种养殖户——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基础上,加入电商平台,电商平台一方面为种养殖户提供农资农具的购买渠道,另一方面也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渠道,随时掌握种养殖户的基本信息。对供应链中种养殖户发放贷款时,采用大数据分析种养殖户的经营和信用状况,并根据其承受能力确定信贷规模,贷款的发放是将贷款打入支付账户,用于电商平台上定向购买农资农具,确保贷款资金的“专款专用”。在贷后阶段,蚂蚁金服可通过大数据跟踪养殖户经营和风险状况,同时根据平台掌握的销售资金,保证按时还款。

电商综合平台主导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利用电商平台积累的用户数据信息,提供更精确的在线融资服务,降低信贷风险。但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对大平台有益。

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对策

(一)继续培育农业产业链

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是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分工细化的农业产业体系,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生产前和加工销售环节比例的增加,以及产业链的延长。从发达国家来看,虽然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与农业相关的食品、餐饮等行业占比却不断提高,超过了种养殖行业本身。因此,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需重视农业产业链的培育,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只有构建了长期稳定的农业产业链,全产业链的运营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供应链融资。

(二)重视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信息是供应链金融决策的基础,需通过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将信息搬到“线上”,实现信息共享,使产业链各个环节和外部相关人士都能够有效分享和利用信息。同时,也需提升信息的分析技术,有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方法,使数据发挥更大效益。

(三)实现农业产业数据共享

农业供应链数据包括农资供应、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物流等诸多方面,分布在产业链的不同主体之间,数据尚待整合。还有诸如气象等一些公共数据,由不同单位掌握,各主体之间缺乏数据的对接和整体利用,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上的信息尚未被充分整合,不同来源数据的格式和质量也存在差异,这更加大了利用难度。需建立现代农业供应链数据体系,实现数据共享,并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平台,支持对大数据的数据调取、查询和深度的信息挖掘,提供面向内外部的数据共享和分析服务。

(四) 创新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模式

传统依赖于核心企业的风控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科技时代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要。需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全方面掌握,将产业链获取的诸多信息转化为信用信息,更加精准地把握农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风险,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本健,罗兴,马九杰.农业价值链融资的演进:贸易信贷与银行信贷的替代、互补与互动[J].农业经济问题,2018(2):78-85.

[2]宋华,陈思洁.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5):95-104.

[3]姚博.数字供应链金融: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J].上海金融,2017(12):48-50.

[4]唐齐鸣,文守兰,谭雯.农业供应链金融与P2P平台协同发展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9(4):66-71.

[5]王刚贞,江光辉.“农业价值链+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研究——以农富贷和京农贷为例[J].农村经济,2017(4):49-55.

[6]胡孝辉,申莉,刘献良.“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调研与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6(11):57-61.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7160325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下一篇: 聚焦金融需求加强电子渠道 线上追踪科学防控疫情
上一篇: 数字政府助力“战疫” 全国31省数字政府哪家强?

相关新闻

热搜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