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到2025年底,博物馆数量达到100家以上——朝着这个目标,保定正加速建设“博物馆之城”。
走进位于保定市东三环以东的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建设现场,数十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施工人员在平台上立模、绑扎钢筋。作为河北省2022年重点项目,中国古动物馆总投资约17.4亿元,占地约120亩,总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其中地上4层,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项目以“层城叠构、绿野无尽”为主体设计理念,设计布局厚重典雅、简洁明快,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气质。目前,项目已完成地下室封顶,正处于钢结构主体施工阶段。
“2020年9月1日,保定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国古动物馆。项目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是保定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增强城市硬实力的重要支撑、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标志性工程,更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保定行动。”保定市文发集团项目负责人高天伟介绍。
建成后的中国古动物馆将以“自然·生命·人”为展览主题,以“演化”为展览主线,从地球(自然)、生命、人类三个方面进行主体化展示,讲述自然历史故事,阐释物种复杂关系,解读动物生存智慧,并彰显保定元素,向观众传达“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
中国古动物馆全力开建的同时,中国戏楼博物馆正式启动,乐凯影像博物馆初具条件,保定宴饮食博物馆、香油博物馆等一批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博物馆之城”正在崛起。
举目全国,20余个城市宣布打造“博物馆之城”,保定优势何在?
保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万进儒告诉记者,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保定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座——清西陵,历史建筑66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9处,可移动文物2万余件;现有千年古县14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99项,其中国家级18项;省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其中国家级3处;4A级及以上景区17家,其中5A级3家;森林公园共9处,其中国家级5处;“医车电数游”以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都市型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这些都是保定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底气。
据了解,目前“博物馆之城”建设并没有统一标准,但业界有三方面共识。一是数量要求,每十万人不低于一座博物馆。二是质量要求,博物馆要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断提升展陈水平和传播影响力。三是特色要求,突出地方特色。
按照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博物馆之城”的要求,衔接《保定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保定市提出构建“一核、四区、三带”的博物馆空间体系。一核是主城区,四区是京西百渡片区、中华常山片区、中医药康养片区、京雄邻里片区,三带是包括京雄保一号风景道博物馆群带、红色文化博物馆群带、长城文化博物馆群带。
接下来,保定将逐步完善博物馆基本功能,实施“博物馆+”战略,推动“+博物馆”发展,助力打造燕赵风骨、直隶风韵、革命风华、京畿风范的文化风貌,讲好“保定故事”。
(记者 李慧英 王日成)
相关新闻
热搜榜
05-09
05-09
05-07
05-06
05-06
05-05
04-29
04-28
04-28
04-28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