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绣花针、数缕蚕丝线,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编织出怎样的柳暗花明?这是张留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现在年轻人的喜好,最不可捉摸。张留凤希望,在不可阻挡的工业化浪潮中,非遗和现代科技融合,收获年轻人的心,为汴绣找回春天。
“年轻”化
汴绣飞入“寻常百姓家”,音箱、台灯畅销国外
繁华的郑东新区CBD内外环之间,有一条天下收藏文化街,文化艺术气息浓厚。
地下一层,藏着一间汴绣艺术馆,见证着开封汴绣的前世今生。
河南一涵汴绣有限公司(简称“一涵汴绣”)创始人张留凤,行走在馆中,穿过长长的汴绣走廊,向来客讲述汴绣曾经的辉煌。
走廊两侧,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两排绣架和300多名绣娘的作品——古朴典雅的“清明上河图”、丰神宛然的牡丹图、奇趣写意的太极鱼……还有一幅由7名绣娘花一年半时间绣成的“千里江山图”,长18米、高0.7米,售价98万元。
除了传统的卷轴、双面屏风等经典作品外,张留凤一直希望,能将开封汴绣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让汴绣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为此,一涵汴绣收集了近5000种刺绣图样,首创了汴绣大数据图库。每年,都会通过点击量、下单量、询盘量等大数据,来甄别这些图样的受欢迎程度,并从中淘汰15%、新增20%。
新增图样,是深圳和郑州的设计团队、研发中心,借鉴国际流行色和风格,进行创新设计的。
在张留凤看来,传统的汴绣文化和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合,再通过现代化的语言进行创新表达,才有机会被更多人接受,“这样的刺绣作品,既延续了传统,也显得更加年轻。”
如今,一涵汴绣已经生产出刺绣音箱、台灯、八音盒、丝巾、领带、包包、笔记本、书签等诸多创意十足的“国潮”文创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说起这些,张留凤笑出了酒窝,“我们的汴绣音箱、台灯,在FaceBook上很畅销。”
科技感
年轻人都爱的“科技感”,非遗汴绣也可以有
作为一个开封姑娘,同时也是汴绣非遗传承人,张留凤知道,汴绣的春天远没有到。
她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农闲的时候,都会通过绣花来补贴家用。五六岁时,她就能拿起绣花针,帮母亲绣上几针。后来,跟母亲一起绣花的很多人纷纷南下,到广州、东莞等地打工。不断遭受机绣冲击的手工刺绣越来越没落,成为一个不被看好的行业。
2011年,张留凤成立一涵汴绣时,姥姥和妈妈都不赞成,“很多刺绣大师,绣了一辈子,也没绣出什么名堂。她们做刺绣的时间,比你的年龄都大。你又能做出什么成绩来?”
张留凤坚定了想法——坚持手工刺绣的同时,让数字化和科技赋能非遗。
在她的引领下,一涵汴绣一直极其重视网络销售渠道,网络营收占总营收的70%左右。
年轻人都喜欢的科技感,手工刺绣怎么才能拥有?一涵汴绣也一直在探索。
这几年,一涵汴绣和高校合作,想把纳米技术用于蚕丝线的染色环节。经过3年来的无数次试错、重来,如今,1786种刺绣颜色中,能够融合纳米技术的已有近200种。
对此,张留凤很是骄傲。她拿起封皮为《瑞鹤图》的笔记本说,这个图案在刺绣中就用到了这种丝线,“它能在不同的光线下,让这5只翩跹欲飞的仙鹤,展现出不同的光感。这种设计感和科技感,也是我们创新和追求的方向。”
故事化
下单就能实时看作品进展
了解绣品背后的故事
4月初的郑州,如旗袍上的牡丹花刺绣一般明媚。
张留凤没有时间去欣赏。她还有很多事情,要赶着去做。
她希望,8月底前,能在已上线的小程序中添加一种新功能——只要下单,就能通过类似视频直播的方式,实时看到订购的作品完成了多少、绣娘是怎么绣的、背后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儿,“我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刺绣,看到刺绣的价值和意义,了解绣娘这个群体和她们背后的故事。”
绣娘手中,世间一切皆有可能。
在她们的奇思妙想下,梵高的“星空图”可以有别样的绚烂,郑州的地标可以成为刺绣作品,大熊猫也能戴着小红花、穿着粉嫩襦裙,成为飞针走线的小绣娘,成为娇憨可爱的“十二星座”熊猫……
对绣娘未来的发展,张留凤也有着很多的构想。她希望,能通过美学、色彩、书画、礼仪等培训,打破外界对农村妇女、对绣娘的刻板印象,“她们有自己的理想,我也想继续帮她们发挥自己的价值。”
她还筹划着让刺绣进入文旅产业,让更多的孩子通过采桑葚、认养蚕宝宝、学习抽丝、染丝线等方式体验刺绣,了解刺绣的故事,最终喜欢上刺绣。
等一涵汴绣的技术做得差不多了,张留凤希望,能办一个刺绣行业高峰论坛,把曾经对她所行之事不太理解的老前辈们都请来,共同商议、谋划,让汴绣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她相信,那一天,和汴绣的春天一样,一定会到来。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丁亚菲)
相关新闻
热搜榜
11-03
10-31
10-21
10-11
09-27
09-22
09-14
09-07
08-26
08-23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