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严砺寒 新康界
新冠疫情,使得原本已经巨变的中国医药市场更加扑朔迷离,中康凭借大数据优势和深度分析,推出本次“新冠疫情对中国药品零售市场影响”专项研究,2月23日晚,中康资讯零售市场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严砺寒就该专项研究报告进行直播解读,以下为整理演讲稿。本报告主要对中康CMH数据进行分析
样本门店范围:13430家零售药店,覆盖28个省份共225个城市。时间范围: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16日。分析指标:销售额占比——某品类(产品)在门店产生销售额/全品类在门店产生销售额)订单数——门店实际产生的销售订单数客单价——门店销售金额/订单数,即平均每张订单的销售金额动销门店数——实际产生销售订单记录的门店数量单店客单数——动销门店订单数/动销门店数,即平均每家动销门店的订单数
01
疫情对产业及药店零售市场总体影响在春节这个黄金假期,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我国三大产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尤为深远。对于健康防护类生产企业、试剂疫苗研发企业、中医与中药企业、线上医疗服务平台乃至整体医疗改革都具有正面推动影响,而同时,部分新药研发将延缓,零售药店、医院等购药和诊疗渠道都将受到负面影响,而对于疫情中受限制销售品类的药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在12月到1月上旬,样本门店的订单数呈现平稳的趋势。而在1月20日,新冠病毒被确认“人传人”后,订单数出现了明显的拉升趋势,大量消费者到药店抢购药物。从动销门店数可以看出,在除夕和年初一,大部分药店在关键时期仍坚守岗位,服务患者。但除非必要的需求,大部分群众在这两天并不会出门购药,所以订单数有短暂回落。受陆续发布的疫情相关的药物消息影响,抢购现象持续到2月1日。从2月2号开始,部分地区陆续发布禁止销售感冒药、止咳药、退热药的通知,药店的订单数出现了持续下滑的状态。疫情前期对于药店销售有短期的刺激作用,但其中有相当大部分是从药店库存转移至消费者家里的库存,只是预支了后期的品类销售,而疫情后期随着客流的下滑和部分地区的管控政策,药店销售明显利空,而影响程度仍需视疫情周期长短而定。
今年1月1日-2月16日,对比去年同期,样本门店的店均销售额提升6.6%,但店均订单数下滑了2.4%,驱动销售额增长的原因是客单价的提升,说明由于疫情的原因,有一部分的消费者选择不到药店购买药物,而到药店购药的消费者比平时买得更多。将客单价进一步拆解,可以发现客单价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品单价提升,而品单价提升是由于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大品牌产品、购买大包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通过对药店销售的品类进行分析,糖尿病类、心脑血管类、神经系统类等的慢病药品的订单数相对于去年同期有较大的上升,部分慢病患者为避免到医院而选择到药店购买药物。止咳化痰/哮喘类、感冒类、口腔咽喉类、解热镇痛类、全身抗感染类等与疫情高度相关的品类,与去年同比,订单数下降而客单价上升,由此反映出,在非必要情况下,症状轻微的消费者会减少出门购药,而如果到店购药,单次购买的药品增多。02
通过指向品种侧面反映武汉疫情的演变趋势
中康进行了一个小调研:12月初新冠病毒尚未为人所知时,针对发热、乏力、干咳的症状,大部分药店会推荐消费者购买奥司他韦、连花清瘟、布洛芬等药物。奥司他韦、连花清瘟此类流感药物,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武汉市的订单数同比剧增!其中奥司他韦在2019年12月,同比增长17倍!即使比起上一年度流感高发的1月,亦高出近2倍,这是发生在1月20日公布“人传人”消息前,排除舆论对销售的刺激影响,奥司他韦的订单数大幅增加的背后,意味着武汉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的人明显增多。在疫情爆发的初期,大多数未明情况的轻症患者会首先考虑到药店自行购药。以此作为思考,我们以奥司他韦在武汉的销售分布作为监测,试图从侧面来反映整个疫情的演进。
12月1日-12日期间,大部分药店的奥司他韦销售逐渐攀升,但并不明显,而从12日开始,陆续有门店开始出现销售激增。到12月2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发现并上报异常病例,然而此时武汉各区的门店销售已经明显拉升到一个峰值,这数字背后意味着有大量发热患者出现。
全国总共有48.9万家药店,在整个居民的整个健康体系中,充当着服务人次最多的毛细血管作用。而当疫情爆发的时候,大部分患者首先接触的并不是医院,而是药店。运用大数据监测药店指向品种的销售情况,对今后有可能出现的疾病爆发有一个积极的预警作用,正是我们希望透过大数据所展现的。03
疫情期间标杆药品品种市场表现
从1月22日开始,国家卫健委及一些其他机构,陆续发布了对于疫情治疗相关的药品,这些指向性的药品,在这期间销售表现变化如何?作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提及的连花清瘟,在1月20日后销售情况节节攀升,热度直到2月2日才开始逐渐褪去。在1月31日前,双黄连的销售情况都较为平稳。而在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发表“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消息后,2月1日双黄连的销售出现峰值,占门店销售占比高达5.65%,足见消费者抢购的狂热程度;但在各方媒体呼吁停止抢购,以及部分门店断货之后,双黄连的购买热潮迅速回落。舆论导向驱动连花清瘟和双黄连呈现短期拉升的状况,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消费者购买这类药品并非出于真实的用药需求,药品从“门店的库存”转化到“消费者家庭库存”,而这种提前消费会透支了药品后期的销售,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利好刺激。
04
暂停销售政策对限制品类销售的影响和思考在疫情消息公布后,短期刺激感冒药、止咳药的销售提升,但在2月2日部分地区相继实行暂停销售感冒药、止咳药、退烧药政策,对这三类药品的销售造成了不可逆打击:以大连为例,当政策出台当天,消费者往药店抢购退热药等相关药品,数据反映囤货现象,随后销售大幅下滑。暂停销售期间,普通患者(非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无法购买和服用药品,导致此类药品销售出现利空的情况。一方面,这种“一刀切”的禁售政策导致一些非新型冠状病毒患者不得不到医院就诊,增加交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同时,对于网售此类药品,各城市却无法进行管控,整体管理仍有漏洞和风险。相比之下,一些城市以实名登记的形式来去管理有购药需求的患者,此种方式会更加合理折中,不仅可以缓解医院的就诊压力,使患者人群可以分流跟管理,同时也缓解药店的经营压力。
05口罩、酒精、84消毒液的门店供给趋势解读
在1月20日后的三天里,口罩达到了销售高峰,但后续由于缺货,口罩订单数明显的回落。当前动销门店铺货率不足20%,整体仍呈现供不应求趋势。84消毒液和酒精趋势相仿,在购买者抢购囤货后出现断货,近半个月已逐步恢复供应。
06
评估疫情对维生素C的销售刺激作用
在整个疫情期间,居民极大关注个人健康免疫,而最典型的受关注保健品品种之一是维生素C。维生素C在疫情期间一度被被上海卫健委列入预防新冠肺炎药品的名单中,自公布“人传人”开始药店销售便出现大幅拉升。部分企业也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捕捉商机,在线上渠道大幅增长。虽然人民日报、世界卫生组织等早已澄清没有证据表明维生素C能够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维生素C的订单数直至2月2日(人民网辟谣文章刷屏朋友圈)才开始回落,目前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短期利好药店。但相信疫情之后,居民对免疫力的关注度将提升,势必推动消费者从多渠道增加购买维C等提高免疫力、抵抗力的保健品。
07
量化研究疫情对品类影响的模型思考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预判疫情对于药店渠道不同品类的影响趋势。(详见下图总结)而除了判断趋势,大数据亦能够量化影响的规模。疫情对于不同品类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疫情波及的时间周期,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品类来说,不同品类的季节性指数的差异,整个周期时间的长短,覆盖这个品类的季节性波段,都是这些品类受不同程度影响的因素。再加上对受管控品类的区域权重影响计算,把这些因素叠加进来,便能够量化疫情对于不同品类全国、全年的影响程度。
最后,用一句话作为结尾——“共克时艰,与子同袍。”在疫情肆虐的当前,我们是一个命运的共同体,中康将与整体医药界的同仁,携手打赢这一场战役。
相关新闻
热搜榜
01-14
01-14
01-13
01-13
01-13
01-12
01-11
01-10
01-05
12-17
财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