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4年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向好,正走上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至11月,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5%,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劣五类比例为1.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水质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4.5%,占比持续提升。
理顺保护与发展关系,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19年12月20日一大早,湖北省监利县上车湾镇渔民李金阶把自家渔船开到集结的码头,渔船被现场拆解,他就此告别了渔民生活。
按照国家部署,为期10年的长江常年禁捕退捕禁渔已成功完成“上半场”任务,2019年底前,流域所有水生生物保护区完成渔民退捕,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下半场”任务已经启动,2020年底前,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以及大型通江湖泊完成渔民退捕。
常年禁捕是保护长江的一个缩影,措施虽然涉及地区多、人群广,但政府重视、百姓支持,推进工作十分顺利。
4年来,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对标中央精神,纠正认识偏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正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做好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优先成共识。
长江泰州靖江段,一片6万平方米的水域布设了500个生态浮岛,岛上长满了美人蕉。生态浮岛是为长江鱼类准备的“产床”,是水生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项新尝试。
印象里,泰州作为苏北重要城市,一直在铆着劲追赶经济更发达的苏南,产业偏重而且比较密集。如今的泰州,“留白”已成新的关键词。按照生态优先、集约利用、弹性协调、留有余地的原则,泰州将1/3的岸线确定为“不开发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专门留白,用于维持岸线的自然属性,保持滩涂、芦苇荡等原生态风貌。
问题导向促落实。
江水摇曳,灯光璀璨,一派旖旎风光。在安徽省芜湖市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的十里江湾公园,镜湖区弋矶山街道荷塘社区居民戚良鹏开心地按下相机快门。
几年前,十里江湾所在的长江岸边还是当地环境整治当中的老大难。如今,作为芜湖的城市新名片,十里江湾成为旅行者的打卡地,也让芜湖获得更多投资者青睐。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基石。2019年1月10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沿江11省市移交突出问题163个。沿江省市突出问题导向,紧盯清单,推进整改落实。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115个。同时,各地举一反三,累计自查问题3044个,已完成整改2076个。
问题解决了,绿色发展的基础也夯实了。沿江11省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化工企业“搬改并转”步伐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提升,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
各地各部门形成合力,新机制让协作更顺畅
在重庆一家汽车企业工作的陈美华,看中了一个在四川德阳的工作机会,但一直犹豫不决。“社保关系异地接续等手续,想想都挺头疼。”2019年8月,第三届长江上游地区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在昆明召开。会上,4省市确定了2019年合作方案,将围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旅游宣传推广协作4个方面展开合作。得益于合作新机制,陈美华的顾虑打消了。
最近几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及相关部门着力改革创新,共抓大保护、共促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构建综合管控体系步伐加快。
被中下游拒绝的项目,却在上游找到落脚点,这样的现象以往并不鲜见。如今,各地对待项目时用一把尺子量到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试行)》,沿江11省市出台本地的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形成负面清单体系,把最需要管住的岸线、河段、区域管住,把产能过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突出的产业管住,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逐步确立。
与此同时,“三区三线”(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工作顺利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完成。
省际协商合作进一步深化。
沿江11省市的协作迈向更高层次。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旅游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省际合作的新成果。协商合作带来了人才、技术、管理的交流互通,优势互补,有力促进了沿江省市携手绿色发展。
资金保障更加有力。
2019年10月17日,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向重庆33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一期项目发放首笔贷款5亿元。这是长江中上游国家储备林项目首笔落地的贷款。
截至2019年11月,中央有关部门累计安排1237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精准支持力度加大,2019年1至11月,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分别发放贷款3621亿元、1529亿元支持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
把规划管控、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推动发展的各方力量集成为合力,新体制、新机制的出台与互鉴,极大推动了沿江省市绿色发展的步伐。
2019年11月末,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显示,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连续五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110个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差距呈缩小趋势。
产业导向作用明显,新动能驱动新跨越
经济体量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创新活力稳居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强化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对外开放新优势,长江经济带正在努力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创新驱动发展迈开新步伐。
2019年9月,得益于越来越多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公司进驻当地创客园,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成功举办第二届人工智能引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一时成为行业焦点。
近年来,成都在高新技术产业上持续发力,2018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00余家,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不只是成都,这几年,国家在沿江11省市重点支持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快速增长,杭州、成都、重庆、长沙等沿江城市成为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入的热土。人才—创新—新增长极,形成了闭合的良性循环。
绿色发展试点示范探索新经验。
近年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中央和省里的支持下试点,用足硒资源优势,撬动了绿色产业发展大市场。预计到2020年,全州硒产业将实现产值700亿元,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在浙江丽水、江西抚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同样结出硕果;在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等地的绿色发展示范,不仅让当地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城市群发展和全面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
沪宁杭等城市间1.5小时之内快速通达,长江中游省会城市间两小时快速通达,成渝城市群中成都、重庆1小时快速通达,如今,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都市圈、城市群等成为热词。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为城市抱团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与此同时,沿江11省市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的势头不减,2019年1至11月,开行中欧班列4685列,同比增长32%,占全国的63%。《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去年8月实施以来,长江上游地区开放跑出了“加速度”,经济活力日趋增强。
相关新闻
热搜榜
01-14
01-14
01-13
01-13
01-13
01-12
01-11
01-10
01-05
12-17
财经
更多>